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

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

每當回頭去看經典電影時,都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。電影中探討的概念在現代或許稀鬆平常,但在上映時帶給觀眾的震撼已經完全無法體會了,這次看發條橘子也有類似的感覺。

先說結論,覺得是一部值得多看幾次暫停討論,在社會學課堂上討論的電影。

發條橘子是1971年上映的作品,距今將近50年,可能也是因為多年禁片加深神秘感,在瀏覽其他電影時偶爾還是會被提起相比 ,雖然想看但不知為何就是沒看(大概擺在心中有10多年了),年初剛好重新上映,不假思索的找天下班後直去買票。

雖然鼎鼎有名,不過我對電影完全無知,是「只知道很有名所以就想看一下」的狀態,但心中當然還是有些臆測的,例如聽說很暴力,大概會一直打來打去,或是聽說看完心情會很差,可能死了很多人之類的,海報看以來很尖銳,所以大概會有刺來刺去很痛的場景,真不知道這些想法哪裡來的。

明明是一部有頭有尾、劇情完整的電影啊,暴力是很暴力,但完全不覺得心情差。

同時從個人和社會層面探討善惡、是非、秩序的概念,主角施加於他人的暴力戲謔的呈現,國家施加於主角的暴力卻以教化之名大張旗鼓,淪為政治算計的一部分。

現在看也超前衛的視覺呈現,開場又俗豔的高彩度片頭帶來強大壓迫感,跳轉入主角刻意為之的妝扮、牛奶吧的奇形怪狀、建築空間的布置與擺設、接受治療時的固定構造,每一件都直接衝擊視覺;在畫面隱喻上的使用更多了,每一幕都讓人覺得意有所指,以導演作品的深度我想是有的吧,例如失序的樓梯間對比誇張的家居家飾。

最難以忘記的是配樂與其在劇情中扮演的腳色,性、暴力與音樂的衝突會讓人有種回不去的感覺(怎麼可以邊唱這首歌邊打人!),音樂也成為主角最後的致命傷,雖然是某種正義的實踐,還是覺得殘忍。

網路上有很多對於本片經典解析,青少年認同、國家機器、拍攝隱喻等都有,我也並非Kubrick影迷(之前只看過鬼店而已啊),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記錄心得。

當然放到現代社會中,已經完全沒有禁片的必要了,反而有點警世意味。


會這麼想,大概我也是心中存著惡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