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

一一

上週藉著家裡沒人剛好看了公視播出的一一,
雖然不覺得多好看,但也不至於讓人有白白浪費三小時的感覺,
不過回頭想想我三小時也沒滑手機或分心,在平淡中已是相當引人入勝了。

因為也沒看過楊德昌導演的其他作品,所以也沒特別做甚麼準備,
覺得畫面鋪陳很非常日常,主要場景就你家裡, 我家裡, 住宅大樓電梯等,
色調非常台北,陰陰冷冷的,
加上婷婷家還算我的生活圈,還帶著些20年如一日的情懷感。

故事多線進行,雖說日常,但畢竟也是劇,還是得有些DRAMA情節,
但並不會有誇張的感覺,發生了就發生吧,沒發生的也就沒發生,
淡淡的,日子還是要過。

看得時候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畫面的轉換,
當要轉換故事線時,下一幕的聲音會先出現,畫面才會帶過去。

有趣的是,在講小朋友的感情線時,我還想說我高中那時哪有這麼複雜,
講完一想,2000年還真的是在念高中耶。

整部電影最有哲理的,其實是洋洋啊,每句話都很值得被quote啊

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

Black Mirror -Season 3

一個星期把Black Mirror S3看完,畢竟我這兩年常推薦別人但其實只看過一二季實在說不過去,但看完也覺得確實也是一二季比較震撼。劇情調性其實差不多,大概是因為五年來科技環境的改變太大,如social media這樣的主題,五年前看很吃驚,五年後看就覺得"恩對啊我知道啊還需要你說嗎",所以說看這部還是有時效性的啊(絕對不是因為口味又變重了),該回去看看前兩季了。

綜觀這季,6集裡沒有架空的世界觀(說實在前兩季也沒有),以我的理解,劇情中單純論科技的部分,也應該都有能力做到了,其實提供了蠻好的討論題材。
廣泛說來,e1, e6討論社群(或許e3也算是)e2, e4, e5討論implats影響大腦知覺,但主題互不相同,乍看之下大腦還是很好發揮的,可以引出更多不同主題的討論。


e1 Nosedive
也不算多警世了吧,在此時(2018年初)我覺得劇情傳達的就是我們已經在發生的,反而覺得60分鐘就是挺浮誇的鬧劇小品。

e2 Playtest
睡前看的時候會很害怕,恐懼的來源一直都是自己,製造意外的都是該關機不關機的手機?

e3 Shut Up and Dance
網路安全請務必注意,不要下載莫名軟體,其實本來覺得小朋友有點過於單純了,不就是XX而已嗎,但最後有回馬槍的感覺。這集有波隆,不搞笑的唷。

e4 San Junipero
這集故事挺淒美的,概念也很適合現代社會,劇情慢慢揭露有抽絲剝繭的感覺,但最後還是覺得蠻吃驚的。

e5 Men Against Fire
是老梗直到最後揭露Roach為何是Roach時才有厭惡的感覺,我這才發覺這樣的分類法是踩到了我的雷。

e6 Hated in the Nation
大壓軸,有90分鐘啊,女主角的口音好聽。
這集牽涉到不少議題,不過我最喜歡蜜蜂(環境議題)也被牽扯進來的設計,因為蜜蜂是真的越來越少了。
然後所有喜歡亂用#hashtag的人都該看這集。

但我好像從未說過為何喜歡Black Mirror,除了劇情以外。

大部分看影集是躺在床上睡前用平板看,有次不知是閃退或是怎樣,螢幕突然黑掉後,反射著我自己的臉。

那才是Black Mirror最讓我恍然大悟的時刻。

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

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

每當回頭去看經典電影時,都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。電影中探討的概念在現代或許稀鬆平常,但在上映時帶給觀眾的震撼已經完全無法體會了,這次看發條橘子也有類似的感覺。

先說結論,覺得是一部值得多看幾次暫停討論,在社會學課堂上討論的電影。

發條橘子是1971年上映的作品,距今將近50年,可能也是因為多年禁片加深神秘感,在瀏覽其他電影時偶爾還是會被提起相比 ,雖然想看但不知為何就是沒看(大概擺在心中有10多年了),年初剛好重新上映,不假思索的找天下班後直去買票。

雖然鼎鼎有名,不過我對電影完全無知,是「只知道很有名所以就想看一下」的狀態,但心中當然還是有些臆測的,例如聽說很暴力,大概會一直打來打去,或是聽說看完心情會很差,可能死了很多人之類的,海報看以來很尖銳,所以大概會有刺來刺去很痛的場景,真不知道這些想法哪裡來的。

明明是一部有頭有尾、劇情完整的電影啊,暴力是很暴力,但完全不覺得心情差。

同時從個人和社會層面探討善惡、是非、秩序的概念,主角施加於他人的暴力戲謔的呈現,國家施加於主角的暴力卻以教化之名大張旗鼓,淪為政治算計的一部分。

現在看也超前衛的視覺呈現,開場又俗豔的高彩度片頭帶來強大壓迫感,跳轉入主角刻意為之的妝扮、牛奶吧的奇形怪狀、建築空間的布置與擺設、接受治療時的固定構造,每一件都直接衝擊視覺;在畫面隱喻上的使用更多了,每一幕都讓人覺得意有所指,以導演作品的深度我想是有的吧,例如失序的樓梯間對比誇張的家居家飾。

最難以忘記的是配樂與其在劇情中扮演的腳色,性、暴力與音樂的衝突會讓人有種回不去的感覺(怎麼可以邊唱這首歌邊打人!),音樂也成為主角最後的致命傷,雖然是某種正義的實踐,還是覺得殘忍。

網路上有很多對於本片經典解析,青少年認同、國家機器、拍攝隱喻等都有,我也並非Kubrick影迷(之前只看過鬼店而已啊),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記錄心得。

當然放到現代社會中,已經完全沒有禁片的必要了,反而有點警世意味。


會這麼想,大概我也是心中存著惡的人。